数字生命
互联网生死观:数字生命的反思与重塑
6/28/2025

一、反思与争议:新兴悼念模式的伦理困境
当前,数字哀悼与 AI 复生等新兴悼念模式引发了诸多争议。以 up 主伍六七分享的 AI 复生奶奶视频为例,其背后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令人深思。首先,这种模式常忽视逝者生前的真实意愿,进而损害逝者的尊严。当 up 主对逝者的语音、文字、视频等数字遗产进行收集、编辑并上传以训练 AI 模型时,弹幕中“拜托,让逝者安息吧”等评论凸显了问题所在。这种行为往往基于家属或网友单方面的情感需求,而未充分追溯与尊重逝者生前的意愿,比如逝者可能希望删除某些数字痕迹,或者不愿让某些隐私细节被放大曝光。其次,数字哀悼与 AI 复生的形式容易导致情感的失真与严肃性的消解。从“自欺欺人”“没底线了”“害怕”等弹幕可以看出,这场赛博悼念已偏离其初衷,即 up 主希望通过怀念亲人、弥补遗憾、分享经历来帮助他人,反而成为人们议论 AI 虚拟形象这一新鲜事物、满足猎奇心理的工具。悼念应有的尊重与敬畏荡然无存,情感实践被简化、异化,其神圣性与严肃性遭到消解。而“自己去世的奶奶都拿来消费吗”等评论所表达的担忧也并非无理取闹。虽然 up 主并无此意,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文化工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,逝者的哀悼行为可能被包装成大众消费品,加速生死议题的娱乐化。
在 AI 复生与数字哀悼的实践中,隐私侵权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社交媒体平台和一些个体常以“情感需求”或“表达怀念”为由,未经逝者生前或其家属明确授权,擅自利用逝者的数字痕迹生成虚拟分身或永久保留账户数据,导致私人信息和形象的泄露或滥用,进一步侵蚀逝者的尊严与隐私。此外,AI 复生等技术的滥用还可能加剧日常生活中隐私泄露的风险,其不正当用途将对个人权利造成极大侵犯,引发更多不可控的后果。因此,构建技术伦理框架及法律手段以保护逝者的隐私权、肖像权等权利,防止技术滥用,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二、生死观的重塑:数字空间中的慰藉与力量
尽管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伦理争议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在数字空间里告慰死者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生者带来了新的力量。数字世界如同一座桥梁,连接着生者与逝者的思念。通过 AI,我们可以收集逝者指尖敲过的文字、相册里未褪色的笑容、通话记录里未落的尾音,让这些散落的数字碎片在虚拟空间里重新组合,化作温柔的形状。在吴伍六的视频中,AI 奶奶用熟悉的湖北方言唠唠叨叨地与吴伍六拉家常,花白的头发、没有牙齿的模样,仿佛她从未离开。这并非是对生死的执念,而是科技给予的温度,为遗憾提供了一个柔软的出口,让思念有了可以触碰的载体。这些由代码与回忆构筑的“重逢”,最终都将成为生者前行的力量。
当我们不再被遗憾的漩涡所困,便能带着这份特殊的陪伴重新拥抱生活。在数字的永恒里,我们重拾勇气,像逝者曾期待的那样,认真吃饭、努力工作,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光彩。逝去的人以这种方式将生的希望与勇气深植于我们的生命之中,让我们带着爱与思念,坚定且从容地走向未来。这种新兴的悼念模式虽然存在诸多争议,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科技与情感融合的潜力,为我们在面对生死这一永恒课题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。在反思其潜在风险的同时,我们或许也应探索如何在合理规范的框架内,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意义,让科技成为慰藉心灵、传递爱与力量的工具,而非引发争议和问题的源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