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生命
谁在制造数字生命“永生”权?
5/8/2025

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历程,宛如一部跨越现实与虚拟的史诗,从简单的数据存储迈向复杂的意识演化,每一阶段都为人类对“永生”的追求增添了新的注脚。
第一阶段:数据单向呈现模式——生前数据的静态回溯
在数字永生的起步阶段,技术的核心聚焦于数据的收集与回顾。社交平台和云存储服务成为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,它们自动筛选用户一年内的关键数据,如照片、聊天记录和互动信息,生成视频或图文合集。这些数据虽不具备智能交互能力,却能在用户离世后,成为亲友缅怀的载体。例如,苹果的“数字遗产”功能允许用户授权特定亲属在其去世后访问个人数据。这一阶段的数字永生,更多是对生前数据的整理与再现,而非逝者形象的动态延续,是一种被动的存储方式。
第二阶段:虚拟情景再现模式——逝者影像的即时重现
随着技术的进步,数字永生进入虚拟情景再现阶段。这一模式的标志是重建逝者的即时影像,并将其置于特定的虚拟或现实情境中。2021年底,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邀请“复生”的邓丽君走上舞台,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。然而,这种模式依然是单向的,创造的影像仅用于被“看”或被“感知”,缺乏与观众的互动。
第三阶段:类智能交互模式——生者与逝者的虚拟对话
类智能交互模式是数字永生技术的重大突破,它开启了生者与逝者虚拟交流的新纪元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,逝者能够以生前的语言风格、微表情特征甚至思维习惯与生者持续对话。这一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“复生”文字机器人,如2017年《纽约时报》记者James Vlahos将其父亲的语音记录转化为聊天机器人;第二阶段则是多模态“复生”影像人,通过AI大模型训练,实现形象和思想的全面AI化,甚至发展出具备本人情感人格、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AI数字人。2024年商汤科技年会上“复活”的汤晓鸥教授,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。这种智能交互模式不仅将人机对话场景转换为人人对话场景,更让逝者仿佛以情感与意识“在场”,接近于一种数字生命的存在。

未来展望:意识自主演化模式——数字生命的自我成长
在类智能交互模式的基础上,数字永生技术有望迈向意识自主演化模式。这一模式不仅重现逝者的形象、语言和思维方式,更赋予“数字人”自我成长和独立决策的能力,深化其与现实世界的持续交互。意识解码技术的突破可能推动个体意识的迁移与融合,通过脑机接口采集神经脉冲数据,结合生前完整的数字轨迹,构建动态意识图谱模型。届时,“数字人”不仅能应答互动,甚至可能产生原创性思维,发展出超越本体的认知维度。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对“生命”定义的重新诠释。

产业链剖析:技术的缔造者与应用者
数字永生赛道的参与者,如同一群用算力锻造权杖的“代码祭司”,正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。
企业规模与增长态势
据天眼查数据,我国现存数字人相关企业已达114.4万家,仅2024年前5个月新增17.4万家,同比激增5.9%,相当于每天有1146家企业涌入赛道。这一迅猛的增长态势,反映出数字永生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。
技术核心层:大厂主导与创新突破
在技术核心层,科大讯飞、商汤科技、宇树科技等大厂掌控着AI基座。依托大模型能力,数字人的形象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,逼真的口型、表情和动作成为可能,同时具备AI文案生成等功能,帮助企业及个人轻松创作数字人短视频。宇树科技公司于2023年公布的“数字永生方法、系统、设备、存储介质和智能身外化身”专利构想,更是通过采集一个人生前的各种“存在痕迹信息”,创造出能够模拟其思维方式、行为习惯和情感表达的数字化身。
工具层:成本降低与功能拓展
在工具层,魔珐科技、相芯科技等企业提供3D建模工具,将单个人脸建模成本从2020年的50万元/分钟压至2024年的800元/分钟。硅基智能于2023年发布的炎帝大模型,结合数据和影像资料,重建已故亲人的声音、形象乃至行为习惯,用户可以通过DUIX智能交互平台与数字人进行互动。这一层的创新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,也拓展了数字永生的应用场景。
应用层:殡葬行业的创新与突破
在应用层,被媒体称为国内“殡葬第一股”的福寿园正大力推广数字人的实际应用。2023年6月,福寿园打造“记号、纪念、记载”三位一体的“3JI”创新产品体系,通过AI技术深度复刻逝者声纹、容貌、性格及思想认知的“数字人”技术,已成功为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塑造了数字永生形象。目前,福寿园已推出包括数字人图文版、语音合成版和定制数字人三类AI产品,试图通过“复活”用户逝去亲人的创新服务模式开拓业务新增长点。与此同时,企业正推进“情感大数据计划”,用户可上传逝者图文资料,由智能系统自动生成结构化回忆档案。为承载海量用户数据资源,集团正式发布了未来生命故事的全新载体“天堂社区”计划,并配套设计与建设中国首个生命数字服务中心“福寿元·数据中心”作为依托。按照计划,2024年将启动首批6万名用户的数字档案迁移工作,三年内完成30万份逝者数字资产的采集与持续迭代更新。
据艾媒咨询数据,2023年中国虚拟人核心市场规模达205.2亿元,预计2025年将突破480.6亿元,带动产业规模超6400亿元。这一迅猛的增长曲线,不仅反映了数字永生技术的商业价值,也为人类对生死边界的重构带来了更多可能性。

数字永生技术的阶层分化:高端定制与下沉市场的对比
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,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,也引发了社会阶层分化的讨论。高端定制市场与下沉市场的对比,尤为引人注目。
高端定制市场:富豪的数字复生之路
永生,一直是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类金字塔尖阶层的执念。从古至今,他们不惜将财富倾注于虚无缥缈的寻仙问道,以及延年益寿的生物科技。随着AI技术的发展,赛博永生成为新的追求。某科技公司推出的“意识永藏”高端产品,涵盖记忆承载、思想复刻、意识上传等流程,提供全方位服务,已有多位香港富豪为之豪掷百万。当富豪们凭借雄厚财力,通过购买这类高端产品,为自己铺就通往数字复生的道路时,死亡是否正悄然朝着特权化方向演变?是否只有拥有足够资本的群体,才有资格延续数字“生命”,留存记忆与意识?社会阶层的差异,是否会在生与死的界限上,镌刻下更为深刻且难以逾越的鸿沟?
下沉市场生长:低成本哀悼工具的需求与伦理争议
与此同时,下沉市场也以惊人的速度野蛮生长。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不少已故时代性名人的AI视频,尽管制作略显粗糙,却仍吸引众多点赞与关注。淘宝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,“AI声音克隆”服务价格亲民,均价低于50元,便能生成基础版数字分身,打出“仅需几句话,克隆任何声音”的宣传语。这种低价服务的普及,并非单纯源于技术进步,而是多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:一方面,中国的平均丧葬费用约为37375元,约占年平均工资的45.4%,国内丧葬成本居高不下,人们对低成本哀悼工具的需求强烈;另一方面,下沉市场用户基础庞大,对数字复生技术的拟真性存在误解,也期待它能高度还原逝者生前状态,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,同时加剧了伦理争议。

结语
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,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,也引发了关于生死、伦理和社会阶层的深刻思考。从数据单向呈现到意识自主演化,从高端定制到下沉市场的普及,这一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值得我们关注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,数字永生或许会成为人类对生命延续的全新诠释,但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,平衡社会阶层的差异,避免新的不平等,将是我们在探索数字永生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