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时代,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生与死的传统认知。然而,对于“永生”的追求与期待,不同人群的态度却呈现出鲜明的差异。老年人,经历了岁月的洗礼,目睹了生离死别,往往更愿意接受生命的自然终结,将死亡视为生命循环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他们对数字永生的需求,更多地集中在精神传承和抵抗遗忘上,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精神财富。例如,在HereAfter AI的宣传案例中,有人利用该技术创建自己的虚拟化身,试图跨越生死的界限,将个人的精神与智慧传递给后人。相比之下,青年人则更容易受到个体主义和对技术的乐观预期的影响,他们期待技术能够在未来打破生死的界限,让个体的意识得以延续,从而实现一种超越传统生死观念的“永生”。
不同人群的需求与探索
1. 失独父母的数字慰藉
2024年,《人口与经济》杂志发表的《中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及变动趋势再研究》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:目前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“曾生子女无子女”妇女数量约为288.8万人,且这一群体的规模仍在快速增长。对于这些失独父母而言,数字技术或许能成为一种情感慰藉。数字生命为用户带来了智能化、个性化、定制化的交互体验,帮助失独家庭通过数字技术“复活”亲人。这种技术的应用,不仅为失独父母提供了一种情感寄托,也为数字永生技术在家庭情感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2. 数字原住民的遗产新形态
自2017年至2023年,中华遗嘱库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。《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》显示,80后人群的遗嘱中,涉及虚拟资产的比例为17.3%,而90后人群的遗嘱中,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21.75%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三地的数量最多,分别达到了162份、147份、129份,占到总数的89%以上。这一现象表明,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,虚拟财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数字遗产的规划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与传统遗产不同,数字遗产不仅包括虚拟货币、数字账号等财产形式,还涵盖了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记忆、身份和社交关系。这种遗产新形态的出现,反映了人们对数字身份和虚拟世界的重视,也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人们生活观念的深刻影响。
3. 富豪永生俱乐部的高端探索
在香港富豪圈中,悄然兴起的“数字永生俱乐部”正通过尖端AI技术实现跨越生死的家族记忆传承。由某科技创始人主导的“意识永藏”项目,以200万元十年服务周期成为高净值人群的新宠。该项目通过记忆承载、思想复刻、意识上传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,最终实现数字永生。它不仅能复刻逝者的声纹、容貌和思维逻辑,还能通过动态数据更新实现数字生命的持续进化。在数据采集方面,项目采用“双轨并行”的机制:线下通过8次深度访谈建立结构化记忆图谱,线上则通过全天候的数据收集工具实现。团队为用户设计了一个包含268个问题的题库,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耳机进行日常录音。在技术实现层面,团队基于DeepSeek开源大模型进行深度微调,通过提示词优化和个性化参数调校,使系统能够识别并模仿用户的情绪反应。产品交付采用本地部署模式,将交互系统集成至用户终端,形成包含记忆库、个人分身模型和数字形象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。这种高端的数字永生服务,不仅体现了富豪阶层对技术的极致追求,也展示了数字永生技术在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心理战:对抗遗忘的全民焦虑
1. 银发族的孤独心理学
数字复生技术或许能成为银发族应对生命终局的一种情感解决方案。老年群体尝试“复活”逝者,或者提前为自己建立数字人分身的原因多种多样,但往往都与维系情感联结这一需求密切相关。在HereAfter AI的宣传案例中,有人利用该技术创建虚拟化身,试图给子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;有人则用它再现逝去的亲人,试图与逝者对话。数字复生技术能够逼真地还原过往,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,但同时也暗藏风险。过度依赖虚拟陪伴可能导致现实哀悼进程停滞,加剧现实社交退缩,影响社会参与。因此,虽然数字技术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一种情感慰藉,但如何平衡虚拟与现实的情感需求,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2. 年轻人的数字生死观
对于00后乃至更小的数字原住民来说,网络上记录一切的数据化生活早已司空见惯。然而,Z世代对数字复生的态度却呈现出显著的分歧,技术乐观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碰撞。B站00后up主吴伍六利用ChatGPT和Midjourney等AI工具,生成已故奶奶的虚拟数字人,并展示与其相关对话,得到了“小时候嘲笑数字生命,长大后理解数字生命,成熟后爱上数字生命,离去后变成数字生命”等支持性评论。然而,反对AI滥用的声量同样不容忽视。在微博、豆瓣等社交平台上,“你能接受用AI复活亲人吗”等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。这种分歧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数字复生技术时的复杂心理。一方面,技术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情感寄托和延续记忆的可能性;另一方面,他们也对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保持着警惕。这种心理博弈不仅体现了年轻人对数字技术的复杂态度,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面对数字永生技术时的普遍焦虑。
在技术的浪潮下,生死观念的重塑与全民心理博弈正在悄然展开。不同人群对数字永生的需求与态度,既反映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,也揭示了我们在面对技术时的复杂心理。如何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情感的慰藉与精神的传承,同时避免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,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