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正经历一场人口死亡高峰的浪潮,而中国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20世纪中叶后几波出生高峰人群陆续步入老年,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,死亡人数急剧攀升。从2024年至21世纪末,中国预计将经历总计12.3亿的死亡人口,年均死亡数高达1600万,这一规模和速度都令人震惊。
(一)重新定义死亡:生物学终点与数字永生的碰撞
生物学终点:传统死亡判定标准的演变
在传统观念中,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是生物个体无法维持生命活动而永久停止生命,表现为细胞和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永久性破坏。在医学发展早期,呼吸和心跳停止是判定死亡的唯一标准。然而,20世纪60年代以后,脑死亡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新的死亡判定标准,即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,包括脑干在内的自主呼吸停止、深度昏迷、脑干反射全部消失。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:心肺死亡关注循环系统的终止,而脑死亡则强调意识功能的彻底消亡。脑死亡的判定标准比心肺死亡更复杂,只能由专业医生判定。目前,中国法律上关于死亡的标准依旧是心肺死亡。
数字永生:科技重塑死亡边界
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,死亡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塑造。数字永生是指通过数字形式延续逝者存在的方式,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“逝者AI”是数字永生的主要应用模式,它借助逝者的数字足迹来“还原”逝者,使其以数字化形式永久存在并具备“可互动性”。然而,逝者AI仅是数字永生的过渡阶段。雷·库兹韦尔(Ray Kurzweil)认为,21世纪30年代末人类有望实现“人脑上传”,逐步将智力、性格和技能转移到非生物载体上,从而实现真正的永生。
数据复刻是否算“活着”?
“永生”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核心命题。从神话中的灵丹妙药到如今的AI复活,人类始终试图打破有限寿命的桎梏。如今,科技正尝试用数据与算法赋予生命新的“存在形式”。2021年1月,微软获批了一项以聊天机器人形式“复活”逝者的新专利。该技术通过分析逝者的语音数据和社交媒体内容,模仿其性格、声音和讲话特点,创建AI机器人与亲人实时对话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,这一技术的门槛进一步降低。
然而,“数字永生”如同忒修斯之船,引发诸多思考:当记忆、性格、社交关系都被逐一数字化替换,那个在屏幕里对你微笑的存在,是否还能被称为“你爱过的人”?这种数字复刻的存在形式,虽然在技术上看似延续了某种“生命”,但与传统意义上的“活着”存在本质区别。它更多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模拟,而非真正的生命延续。
(二)数字永生的诱惑:技术狂热与情感需求的交织
技术狂热者的数字永生梦想
在科技乐观主义者眼中,数字永生不仅是悼念逝者的手段,更是一种突破生物寿命极限的方法。特斯拉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的“脑机接口”项目便是典型代表,该项目试图通过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,探索人类思维的数字化存续。更极端的设想是,未来个体的全部认知和记忆可以被转化为数据,存储在量子计算机或太空卫星中,从而超越生物载体的限制实现永生。这种技术狂热者的数字永生追求,更多是基于对科技的极致信任和对人类进化方向的大胆设想。
平民化的数字招魂术:情感需求的慰藉
与技术狂热者的数字永生追求不同,普通人的数字永生更多是一种情感需求。近年来,一些公司推出了基于语音和文本数据的“数字交互逝者”,可以模拟亲人的语调、用词习惯甚至生活方式,向生者提供情感陪伴。2023年3月,B站up主吴伍六运用AI技术成功“复活”了自己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形象。当吴伍六提问时,“奶奶”对答如流,这种看似简单的对话让人产生亲人仍在身边的错觉,弥补了现实中不可逆的情感缺失。
这种平民化的数字招魂术,虽然在技术上与技术狂热者的数字永生有相似之处,但其出发点和应用场景截然不同。技术狂热者追求的是通过数字永生实现人类生命的延续和进化,而普通人则希望通过数字永生技术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,获得情感上的慰藉。这种情感需求驱动的数字永生应用,更多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慰藉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延续。
总结
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数字永生技术正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。它不仅在技术层面为人类提供了突破生物寿命极限的可能性,也在情感层面为人们提供了缓解失去亲人痛苦的新途径。然而,数字永生技术也引发了诸多哲学和伦理问题,如数据复刻是否算“活着”、数字永生是否会导致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误解等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,深入思考和探讨,以确保数字永生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