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生命
AI复活让印象中“正襟危坐”的历史名人变得轻松幽默,但需要尊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
4/3/2025

“早上被王羲之‘质问’,中午被赵孟頫‘批评’,下午被宋徽宗‘回应’,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‘教训’……”最近,“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”系列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借助AI技术,历史上的文人墨客、帝王将相纷纷“穿越时空”,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现代观众“面对面交流”。杜甫“解答”了“为何天天写惨诗”的疑问;王羲之“解释”了“为什么不写大字”的困惑;宋徽宗也“回应”了“文人当不了皇帝”的指责。这些AI古人以诙谐幽默的口吻,结合自身经历和历史事实,穿插“那我问你”“回答我”等“灵魂拷问”,令人忍俊不禁,也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。

近年来,AI“复活”技术已不再新鲜,从让博物馆文物“动起来”,到让历史人物“开口说话”,其发展势头迅猛。从教科书里的一张张名人画像,到如今对着屏幕“贴脸开大”,AI技术帮助许多网友实现了与古人“精神交流”的夙愿。历史名人自带话题度,哪怕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洗礼,归来仍是“顶流”。当孔子在屏幕前亲切说道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;当李时珍“赛博坐诊”,为网友解疑答惑;当唐伯虎“化身”斜杠青年,回应“不务正业”的争议……AI让印象中“正襟危坐”的历史名人变得轻松幽默,拉近了“老祖宗们”与现代人的距离。这种创新的表达形式,不仅为网络上的“古今对话”增加了更强的互动感和现场感,更让传统文化“脱下长衫”,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。

以苏轼为例,他的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成为年轻人对抗焦虑的“松弛感指南”,与张怀民的友情故事也成为有效社交的范本。这些“亦庄亦谐”的演绎,将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奔赴,让很多“高冷”的历史名人被更多人理解,很多枯燥的知识也得到了广泛传播。一些符合历史人物生平履历、思想言论、性格特点的AI创作,可以给受众带来有益的启发,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。

然而,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在此处显现。如果把历史的解释权轻易交给代码,难免会被代码“带偏”。例如,当秦始皇沦为“焚书坑儒代言人”,李白被塑造成“暴躁酒鬼”,朱元璋的AI形象在不同算法中差距较大,更有人为博流量编造“李时珍骂失眠者”等违背史实的情节,AI复活古人如果被过度娱乐化,一些受众可能会被误导,失去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辨能力。此外,还要小心历史人物有了形象却丢了“灵魂”。AI或许能让王羲之质问“为何没有八尺大纸”,但很难表达出其中的书法文化内涵;AI或许能让人记住“安史之乱断网三年”的戏谑梗,但对杜甫的家国情怀却绝口不提。现阶段对历史名人的AI复活,只能呈现人物的外表和简单的动作,语言剧本也多有“雷同”,还脱不了粗糙的痕迹。如果过度依赖通过AI去了解历史人物,会造成认知碎片化、浅表化,甚至可能削弱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度理解的动力。

“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”系列视频的火爆,背后折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,也充分体现出人们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信心与热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流量狂欢下历史的严肃性不应也不能被消解。我们需要好好思考,如何让作品既不违背史实还能有趣,更好、更规范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守住文化的根脉至关重要。历史是客观存在的,AI在模拟历史人物时,必须严格遵循史实,不能随意编造或歪曲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为。例如,山东复原10万年前“山东人”围猎大象的AI动画片引发热议,山东博物馆的“AI版”亚醜钺撞脸坏笑表情包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实践证明,唯有平衡创新与严谨,才能让AI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“助力者”。

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了“新基因”。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,AI古人“复活”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。各大官方政务号、文旅账号以及历史科普账号纷纷借助AI技术,通过二次创作让历史人物“开口说话”,吸引了大量关注。例如,中南大学推出的“李清照@涵宇宙”系列AI短视频,通过打造原创故事脚本、打磨人物形象、创新呈现形式,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文化体验。如今,在很多领域,AI古人的应用场景正在拓宽。课堂上,AI孔子可化身“智慧导师”;城市文旅宣传中,虚拟名人能成为文化IP;舞台上,AI兵马俑是整齐划一的现代舞者……当传统文化借助技术“潮”出圈,我们欣喜的不仅是历史的“复活”,更是文明的延续。

让中国故事“火出圈”。AI打破了历史、文物、典籍等专业“圈子”,让很多历史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,为中华文化走出“深宅大院”提供了契机。例如,在敦煌研究院的“数字藏经洞”,游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,“穿越”到4个不同时期与古人互动,还可以聆听AI虚拟人“伽瑶”开讲;在圆明园,游客可以化身19世纪宫廷画师,在AI生成的动态叙事场景中,与传教士郎世宁等人物对话,触发不同历史支线剧情。这些创新的尝试,不仅让历史文化更加生动,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。

AI复活要有底线。无论是复活古人还是“数字逝者”,都需要尊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。历史人物和逝者的形象、言论不应被随意篡改或过度娱乐化。AI复活古人的创作内容应严格遵循史实,避免虚构或歪曲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为。同时,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,尤其是涉及历史人物或逝者的内容,确保其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