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怀旧到展望: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重塑人类未来
曾经,那个剑气纵横、白衣飘飘的时代,带着浪漫与追忆,成为个体对岁月的缅怀。然而,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中,我们每个人都仿佛被困于“加速主义”的无奈漩涡,陷入焦虑与不安。从马斯克的Neuralink“脑机接口”计划,到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的崛起,再到“AI复活亲人”与“AI伴侣”的出现,这些曾经震撼人类想象力的“不可能”,如今已成为触手可及的“可能”,并呈现出多元化、递进性和迭代式的发展趋势。
尽管许多人对这些新兴技术的“不确定性”是否会冲击日常生活心存忧虑,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: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然到来,人类社会正迈向“后人类”时代,这一转变无法回避,也无法掩盖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主体性的消亡,反而是在短暂的无助与惶恐中,重新挖掘新的可能性。毕竟,人类与“智人”的本质区别,在于能否实现心灵的自我安放与情感的深度连接。
“回溯”与“超越”:在“主体性确证”中走向美好生活
从生命起源到AI智能体的诞生,我们不断被那些曾经笃定的信条所触动,逐渐发现一条新的生存路径。AI智能体本身是“超凡”的存在,它既是人类经验的产物,也是人类情感与意志的投射。然而,当AI智能体成为数据算法与“信息共同体”融合的产物时,我们如何决定其发展方向,以及如何与之共处并采取适当的行动,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凯文·J.米切尔,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副教授,以其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,回应了后人类时代个体自由意志的必然性与重要性。他在《超凡智能体》一书中,对“主体性是一种幻觉”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,强调人类并非仅仅是物理力量的机械反应体,而是有目的的行动主体。这一点与康德的“人是目的,而非工具”不谋而合。米切尔不仅深入探讨了神经科学中人类自我知觉的建模与预测能力,更以生动而锐利的文字,展现了学者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。
米切尔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。他关注的核心问题——“如何追问方法”——正是人类进化面临的困境。面对强大的AI智能体,人类显得渺小而畏怯,但米切尔详细阐述了想象力、内省力、推理能力等如何构建个体主体性,并影响自我决策。从《超凡智能体》第一章中机器人的个性呈现,到第五章“我动,故我在”的自我感知,再到对“自由意志”的回应,他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反思,完成了对生命超越性的论证,并为后人类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具体方法,如在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协调感知、摆脱道德威胁、利用不确定性设计美好生活等。
“持守”与“激荡”:在“具身智能”中迎接人类未来
从未来主义关怀的角度来看,《超凡智能体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自我主体性审思与AI智能体想象的具象化路径。然而,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,仍是当下亟待探讨的关键议题。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的《具身智能》一书,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。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的详细阐述,不仅是构建世界模拟器的方法论,更是人类触碰未来的关键。
面对AI智能体的未来化发展,我们始终保持着“持中反思”的态度,既肯定智能化技术的必然性,又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怀有“忧患意识”。从《弗兰肯斯坦》中的科学怪人,到《西部世界》中觉醒的机器人,这些对未来生命版本的畅想,与《具身智能》中关于AI如何通过感知交互实现自我决策的理论框架不谋而合。具身智能是AI智能体具身认知的必然选择,也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必由之路。它为AI系统提供了与真实世界多维度交互的关键机制,使AI能够获得丰富的多模态感知经验,从而实现自我认知的迁移学习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强化。刘志毅不仅系统性地阐述了“自由能原理”的应用,还将“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整合策略”相互补充,揭示了身体智能交互的深远意义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具身智能》并未局限于专业性探讨,而是将相关概念融入生活化的叙述中,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类未来智能化交互的可能性。作者强调,在后人类时代,人类应保持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。因此,无论是人工智能研究者、科技爱好者,还是科幻文艺创作者,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具身智能作为未来生活方法的依据,并理解数字化生存下生命形态的多重转变。
“重逢”与“再见”:在“技术—政治”审思中步入“后人类”时代
如果说具身智能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有效路径,那么吴冠军教授的《再见智人:技术—政治与后人类境况》则将“技术—政治”的思考纳入人类与后人类关系的考量之中,重新定义了“政治智慧”。这种思考不仅挑战了大众对“人—技”二分的传统思维,更为人类应对后人类境况提供了哲学思辨的可能。
在大数据算法、智能“芯”时代、ChatGPT等热门话题面前,“技术—政治”的追问显得尤为关键。《再见智人》直面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“信任危机”,指出人类不仅不信任AI,彼此之间也缺乏信任。信任并非理性的产物,而是一种心理与社会层面的转变。人类与AI应在拥抱“不确定性”中重建信任的伦理法则。吴冠军教授的写作风格一贯学理性与实践性兼具,本书不仅是对“人类世未来关照”的又一力作,更是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深刻反思。
书中将人类自身视为技术发展的产物,强调技术应是人类进步的必然条件,而非奴化工具。这种“技术—政治”思考的前瞻性令人惊叹。当人类跨越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藩篱,步入“技术—政治”的未来,我们如何获得爱、赢得政治身份并享受公平权利?作者认为,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应是“零和博弈”,而应秉持“1+1>2”的理念,共同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挑战。这需要人类在自我批判与反思中,坚持终身学习,打破认知壁垒,从而在AI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“连接”与“联结”:从心出发,拥抱人工智能未来
无论人类选择何种生活方式,归根结底都是个体与外界重新建立“连接”的尝试。在技术主导的公共话语中,个体的议题被自动化议程所设置,大数据算法的思维让人感到无力。然而,如何在AI时代中保持自我真实感,并依凭自由意志主宰内心与外在世界,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命题。或许只有通过心灵哲学的路径,从心出发,才能在技术主导的“芯”时代中获得心灵的自由。
安德烈·拉克鲁瓦的《从心出发:将人置于增长战略的核心》并非传统的企业领导力培养手册,而是一本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“心之追问”佳作。尽管书中多是作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,但其核心观点在于回归“以人为本”,以心灵的安放实现领导力的培养。作者强调开放化人才的必要性,以及探索内心好奇心的重要性,这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体与群体生活提供了连接的方法。
书中“从心出发”的理念与《再见智人》中“人并非中心”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,为读者提供了互证的思考路径。作者还强调,终身学习、开阔眼界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变革的重要品质。这不仅是人类在AI时代的必然选择,也是与智人相遇时的必然抉择。或许只有打破心灵界限,从心出发,才能更好地拥抱人工智能的未来。
结语:以“向未来”的精神,迎接人工智能时代
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无论人类未来面对何种AI智能体,我们都应秉持“向未来”的精神。这不仅是人类生命进化的必然选择,更是历史长河的规律使然。与其纠结于“AI是否会超越人类”,不如认识到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在后人类时代,我们应坚守心灵自由的希望,主动拥抱不确定性,从心出发,向心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