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自然博物馆——上海科技馆的分馆,众多珍稀生物标本的展出一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。最近,经过两年的精心研究,博物馆中的三大珍稀馆藏——长须鲸、白鱀豚和猛犸象的标本,通过AI技术进行数字生命的“复活”,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。
AI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AIGC技术的突破,不仅拓宽了AI的应用范围,还降低了构建数字世界的成本,使得这些生物标本的数字化“复活”成为可能。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强调,与联想集团合作推出的“用AI唤醒地球精灵”项目,通过AI技术让长须鲸、白鱀豚和猛犸象的标本在数字世界中“重生”,使它们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,以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。
展览围绕三大主题展开:《长须鲸——深海巨兽的奥秘》、《猛犸象——冰河时代的巨兽》和《白鱀豚——长江的消逝女神》。观众通过VR设备,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,开启一段探索之旅,近距离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。例如,观众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观察长须鲸的进食、呼吸和繁殖等行为,这种互动体验是传统展览无法提供的。
缪文靖指出,这种数字化展示不仅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形式,还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些动物的自然栖息地,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珍稀动物的生活状态。
联想集团副总裁毛世杰在采访中提到,与数字工厂相比,生物标本的数字化更具挑战性。生物标本经过高精度扫描后,仍需AI算法和手工修复来构建生物模型,并加入毛发渲染系统以还原猛犸象的形象。更难的是让这些静态标本“活”起来,设计动态故事,使观众在VR中能够沉浸式地观察这些生物。
毛世杰强调,科技在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,如高清摄像头和物联网技术用于野外动物的追踪和识别。这些技术不仅让人们更接近动物,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途径。
展望未来,毛世杰认为人机交互领域在科普和保护工作中大有可为。他设想,未来人们关心白鱀豚时,可能会有“智能生物保护专家”提供帮助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信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,但同时,人们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更接近自然,例如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与生物标本的互动,这是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。通过这种对比,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如何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拉近,同时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