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“复活”技术,即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,通过用户提供的照片、声音、性格等信息,创造出数字人的复制品,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现象。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承载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,还被认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。然而,由于其新颖性,它也引发了伦理和法律上的争议,尤其是当未经授权“复活”已故名人时。
AI“复活”:情感寄托还是伦理挑战?
在2022年底,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代表——ChatGPT,引领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浪潮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提出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例如,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“复活”了他已故的女儿,使得这项技术开始受到广泛关注。包小柏表示,通过与“数字女儿”的日常对话,他和妻子在丧失爱女的悲痛中找到了慰藉。
AI复刻数字人不仅成为人们寄托哀思的工具,还展现了其在记录生活中的实际应用。例如,一位上海的00后小伙通过AI技术“复活”了他的奶奶,以弥补未能与她告别的遗憾。另一位浙江的小伙则希望借助AI技术,让已故13年的母亲见证他的婚姻和即将到来的父亲身份。
AI复刻技术的多面性
AI复刻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缅怀逝去的亲人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公开支持“数字永生计划”,认为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承。金融从业者为孩子制作“数字分身”,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。还有作家通过“数字自己”与读者互动,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。
然而,AI“复活”技术也带来了伦理和法律问题。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未经授权的已逝明星“复活”视频,引发了家属的不满,他们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。此外,公众也担心这项技术可能被用于诈骗等不法行为。
规范与监管
面对这些问题,行业内部已经开始寻求解决方案。一些团队要求客户在复刻他人时必须提供授权证明,对于复刻已故亲人,需要提供与逝者的合照并签署相关协议。此外,团队还计划利用现有技术如人脸识别,并与大数据、电信等部门合作,以提高合规性。
法律专家钟兰安指出,尽管目前我国对AI“复活”技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,但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为使用AI技术复刻人提供了法律基础。未经授权使用AI技术“复活”已逝明星,侵犯了家属的人格权益,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平衡发展与责任
AI“复活”技术无疑满足了部分人的情感需求,但在行使这一权利时,必须考虑到权利的边界。AI技术公司在使用这项技术时,不仅要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,还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技术被滥用,以应对可能带来的伦理和法律冲突。
钟兰安还提到,国家鼓励AI行业的发展,不必急于制定法律规制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,可以观察到技术带来的问题和现象,然后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,既保护技术的发展,又促进社会进步,同时规制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安和伤害,有利于社会和民众福祉的长远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