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6年3月,AlphaGo以四胜一负的成绩击败了围棋大师李世石,这一事件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。围棋长久以来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,而AlphaGo的胜利似乎宣告了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。随后,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,从ChatGPT开始写诗、写论文,Sora生成短视频,甚至于通过AI技术“复活”已故之人。这引发了关于人类未来可能拥有的两种生命形态——肉身与数字生命的深刻思考。数字生命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肉身更为完整和进化,这是否意味着它们将更接近我们的本质?
然而,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隐忧。就像卡通中的汤姆猫在意识到自己脚下是深渊时会尖叫坠落,人工智能是否也有一天会面临类似的危机?如果它坠落,是否会对人类造成伤害?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性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,人性将扮演何种角色。
让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。斯蒂格勒在《技术与时间》中通过重述柏拉图的故事,提出了技术与人类的关系。在这个故事中,爱比米修斯负责为生灵分配能力,却忘记了人类,导致人类在没有技术的状态下无法生存。普罗米修斯偷来技术和火,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可能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,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技术,技术是人类的延伸,而非纯粹的外在工具。
技术不仅是人类对抗自然威胁的手段,也是人类面对死亡的一种方式。技术使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,成为“技术的生命”,但同时也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。技术既是人类的救赎,也可能成为其毁灭之源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工具和对象的界限变得模糊。在网络时代,工具和对象合二为一,如电脑既是我们工作的工具,也是我们工作的对象。这种融合使得我们的存在与技术紧密相连,甚至引发了关于“我是谁”的哲学思考。
智能手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技术与人体的融合。它不仅是通讯工具,更是社交和娱乐的平台,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。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了一种新的“四位一体”现象:手、嘴巴、耳朵和手机。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,也引发了对个体身份和存在的思考。
技术的发展甚至可能创造出全新的身体形态,如数字生命。这种可能性引发了关于物质性与乌托邦的讨论。《双子杀手》等电影通过人造人的概念,探讨了技术如何影响人性和道德。这些故事揭示了技术可能带来的复杂后果,包括对个体身份和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。
在数字时代,我们面临着重新定义人性和存在的挑战。数字生命和AI复活等技术可能改变我们对生与死、个体与集体的理解。这些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反思人性的真正含义,以及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。
最终,我们可能需要回归到人性的本质,即我们的事件性——我们的决策能力、情感和道德判断。这些是技术无法复制的人类特质,也是我们在数字时代中保持人性的关键。通过珍视和培养这些特质,我们可以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,保持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和价值。